来源:华夏酒报
自2009年之后,食品安全法迎来了第一次大修,而这次大修,被形容为“史上最严”。实际上,这与近5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紧密相连——苏丹红、三聚氰胺、酒行业的所谓塑化剂风波等等,因此在专家看来,更为严苛的法律标准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
以酒类企业而言,其特殊性体现在一方面要以相关法律为规范,另一方面,酒类的多样性也给标准化方面出了难题。实际上,这几年酒类行业所爆发的负面新闻,除了真正属于食品安全范畴的之外,大多与行业生产标准的缺失有关。
问责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
从2009年颁布实施,到2014年的大修,食品安全法在实践落实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将被逐步完善,业界人士认为,这也给了酒类行业以新的健康化发展机遇。
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进一步落实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强化各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责任。
2013年10月,国务院法制办就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修订草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2014年6月23日,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实施以来迎来首次“大修”,修订草案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
实际上,这种严厉程度体现在方方面面,既有对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的问责,也有对于生产企业方面的问责,从而确实做到将法律落实到底,这也与之前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政出多门、无人担责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对于生产经营管理者的责任追究,也同样大大遏制了有害食品、酒类从生产源头流出的可能。
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各级地方政府将要扮演重要角色。草案要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总责,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以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工作机制。草案拟对失职渎职的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实行严厉处罚,“剑指”监管部门不作为。
除了监管部门之外,对于企业的问责也是一个重大看点——草案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对其生产经营活动承担管理责任,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承担安全责任,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造成的人身、财产或者其它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草案规定,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它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15万元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15倍以上30倍以下罚款。
将建立追溯制度
与责任保险制
实际上,对于酒类生产企业而言,追溯制度与责任保险制度的确立,将会保障其走上更加规范化的道路,业界人士认为,这两项制度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有监管部门相关人士表示,此次修订中,对食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品生产销售环节中实施最为严格的全程管理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出了追溯制度。
根据介绍,草案第39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追溯管理制度,保证食品可追溯。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食品可追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监管相关负责人表示,所谓追溯制度,就是如果发生了食品安全问题,要能依据相关数据找到生产厂家或其负责人。据了解,这项制度将会首先在多个领域推行,而酒类也会是首批推广行业。
实际上,早在本次食品安全法大修之前,就有专家针对进口葡萄酒市场的混乱状况,提出建立品牌溯源体系——这种设想与追溯制度大同小异,用寻根溯源的方法来杜绝造假和食品安全事故。
此外,这次大修的另一看点是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食品安全有其特殊性,有时候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害并不会马上显现出来。
修订草案送审稿第六十五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保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这种保险制度既能分散食品企业的经营风险,也能让消费者在发生事故时得到应有赔偿。
“这两个方面,一个解决寻找责任企业或责任人,一个解决出现问题后的善后机制。”营销专家李峰说。
他表示,对酒类生产企业而言,建立起溯源制度,必然要配套建立起一套标识防伪、网上数据系统,既可以追究生产企业的责任,也可以有效解决其它一些问题——产品的真伪、窜货问题等等。而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则在于保障企业与消费者的双方利益,有助于行业企业走向更为规范的地步。
行业标准问题更为凸显
虽然食品安全法迎来了最严大修,但是有部分业界人士认为,对于规模化企业而言,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实际上,酒类企业被负面缠身,往往是由于其它方面因素所导致,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详细的行业标准更应提上日程。
一年前的塑化剂风波虽然让酒类企业受到重创,但直到今天,仍有部分业界人士认为,塑化剂风波是偶发性问题,并非生产企业刻意为之。实际上,在诸多企业注重生产、储存、转运等环节之后,塑化剂问题不再显现。
也有部分业界人士认为,塑化剂风波与资本方做空酒类行业有关。这虽然给酒类企业造成冲击和困扰,但这种问题毕竟不是主流。
“酒类生产企业在过去、今天和未来都不会主动添加塑化剂。”营销专家李峰表示,由于过去部分企业采用塑料桶、塑料软管储存或导入白酒,导致其与酒体产生反应,从而被检测出含有塑化剂,而在酒类企业意识到之后,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复存在。
更多的问题体现在其它方面——2013年底、2014年初被重量级大众媒体所曝光的赖茅乱象、年份酒乱象等问题,给酒类企业造成的困扰不亚于食品安全事件。
上海观峰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永华认为:“标准问题不容忽视,我们的行业标准今后应该朝着更为细致化、明确化的方向发展,确立白酒标准。”
按照这种说法,白酒相关标准并不明确,弹性空间较大,给了外界质疑、混淆的机会,而今后,酒类行业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相关标准的明确化与细化。
李峰表示,食品安全法作为整个行业的法律,它只是保障最为基本的层面,实际上专门涉及到酒类的条款并不多。实施并大修这部法律,可以保障企业更为规范化,但是酒类行业的一些负面问题,要靠多方面的因素共同解决。那就是需要食品安全法与相关行业标准共同框定——在确保酒类生产、监管方面的责任之后,再加以行业标准的细化,从而两股力量合流,共同将酒类行业推到正轨,并保证其快速发展,不受负面舆论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