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我国白酒产业健康、持久发展,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经过产业深度调研,广泛征集协会副理事长及部分常务理事单位意见,并通过2013年“中国白酒领袖峰会”的探讨论证后,决定集中行业智慧和行业力量启动“品质诚实、服务诚心、产业诚信”的“中国白酒3C计划”。
“3C计划”提出:白酒发展应该坚持品质诚实,以质量为主导,争取更多公众对白酒品质诚实的关注和信任,从源头上解决白酒行业的诚信危机;白酒行业要切实关注消费者,诚心为消费者提供诚信的、高品质、高品位的服务;白酒行业要通过科技进步和管理进步,建立具体可行、公开透明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中国白酒质量检测项目、升级白酒检测标准和手段,推进诚信管理体系建设、正确应对行业突发性事件。通过“3C计划”的实施,构建和谐的公众关系,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加快白酒产业结构调整,适应白酒消费需求。
研究建立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器测定白酒中乙醇同位素检测方法;根据白酒生产工艺特征,开展白酒原料-发酵-蒸馏生产过程的同位素分离机理研究,获得白酒中乙醇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对比固态法白酒和食用酒精同位素之间差别,研究建立固态法白酒添加食用酒精鉴别技术体系。
通过研究开发名优白酒风味组分指纹特征数据库,建立年份酒真伪鉴定专家系统,为维护名优白酒品牌形象提供技术支持。开发白酒风味物质色谱检测方法;构建高端白酒风味成分的色谱指纹图谱数据库;研究数据挖掘方法建立年份酒防伪判别模型。
在“中国白酒169计划”研究成果基础上,着力加大对白酒有益微生物的应用研究,提升传统白酒质量。酿酒机械化已成为白酒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如何实现白酒品质的进一步提升,确立酿造关键微生物群系,并在机械化进程中高效地应用,已成为当前白酒品质提升面临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在白酒风味物质体系、酿造关键微生物群系的确立与改造、微生物群系组合发酵技术、关键微生物基因组学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此项研究可以助力中国白酒158计划,加快研究传统白酒机械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推进中国白酒工业化进步。
白酒中的口味物质,包括绵、甜、陈味等物质,采用现代风味化学原理与技术剖析白酒中口味物质,包括滋味稀释法与比较滋味稀释法等方法。目前,国际上采用上述方法确定了美拉德反应中的苦味物质和黑麦芽中的具有清凉口感的化合物等。本课题组目前已经建立起白酒口味物质分析、基酒组合技术,对于白酒口味物质的研究取得初步进展。
针对特定的重要味觉物质,分析其产生相关的重要微生物,分离筛选这些功能微生物,采用组学技术研究该物质产生微生物的代谢机制,认识该物质合成代谢途径,关键合成酶及其代谢调控机制,为白酒生产中该物质的调控生产奠定基础。
白酒中的功能物质包括二类,一类是影响挥发性物质挥发性能的物质,另一类是具有营养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以上功能物质的研究,对于白酒更深层次的剖析,以及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白酒功能物质分析技术,为发现白酒中的功能物质奠定了基础。针对特定的功能物质,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水平解析相关功能微生物代谢机制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实现功能微生物的生产应用。
白酒中不良风味包括引起白酒暴辣、苦味、糠味、涩味、窖泥臭等不良风味,采用现代风味化学技术剖析上述不良风味的化学本质;采用现代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功能微生物产生上述物质的合成代谢机制与调控机制,建立生产中微生物的控制措施,实现不良风味物质的控制或消除。
解析白酒酿造微生物群体结构,剖析关键酿造微生物群体,是实现白酒酿造群体微生物改良的基础。尽管该方面研究工作很多,应用的技术也很多,包括ARDRA,T-RFLP,SSCP,DGGE,LH-PCR,RAPD,宏基因组测序等涉及分子技术,但是尚无法确定哪些是重要的微生物。本课题组突破现有宏基因组学技术的范畴,拟在结构宏基因组学分析微生物群体组成的基础上,结合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SIP)、宏转录组学,宏蛋白组学、宏代谢组学等技术进一步分析微生物群体的功能。同时,由于微生物纯培养与自然混合培养过程中所产生的功能是不同的,因此只有认识微生物的“原位”功能,才能更好的去改良微生物结构。本项目组拟鉴定出自然酿造体系中各关键微生物的“原位”功能,鉴定出关键的功能微生物,结合关键微生物相互作用的解析,以及组合发酵的统计优化,获得优化的群体微生物组合。
结合对中国白酒传统蒸馏容器甑桶的研究,对液态发酵物料设计蒸馏方式,确定新型固态法白酒的蒸馏工艺。
计算机技术在白酒品评工作中的应用,使评酒结果更好地体现科学、合理、公正和公开,并且实现快速运算和精确统计,使品评工作人员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对样品进行准确的判断,减少评酒人员在品评过程中大量的计算工作,通过标准的感官数据收集,最终实现真实反映产品品质的目的。另一方面,计算机品评系统不仅可以对成品酒进行计算机感官品评,也可以应用到基酒验收和调酒工作之中。对于指导产品质量提高,工艺技术提高,尤其是调酒技术的提高意义重大。
中国白酒针对EC的研究,目前仅局限在检测方法上,而对其合成与调控机制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深入研究中国白酒在酿造和蒸馏工艺中EC的合成机制、明确其在蒸馏工序中的分配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大曲生产过程中,有害微生物的滋长会影响发酵过程及成品酒的风味,甚至引起成品酒的安全问题。在大曲微生物学和微生态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工作还集中在大曲微生物菌群构成、优势菌株和功能菌株的筛选方面,对于传统制曲过程中是否有有害微生物以及有害微生物的分布情况还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应加强大曲发酵有害微生物的研究,了解污染白酒大曲的主要有害微生物类群,并确定其来源和污染途径。从而为白酒大曲有害微生物防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基于科技界新发现和新认识,在白酒品质安全研究中,应重视对发酵主导微生物生理特性的研究,及时发现大环境变化引起的致病性变异,保证产品安全。
研究白酒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量的变化,建立白酒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中国白酒与文化》系列电视片,通过对中国白酒文化的挖掘,重点整理参与“中国白酒3C计划”企业的经典白酒文化,通过企业现场拍摄、拍照、访谈等形式,提炼博大精深的中华白酒文化。电视片可以作为中国白酒品酒师、营销师的培训教材。电视片赠送全行业会员企业,通过教育部门在全国大专院校播放,赠送酒类流通企业、各地方协会、专业媒体以及其他媒体播放。
白酒知识科普宣传册第一期,已经参加全国各省会城市举行的国家食品安全周宣传活动,受到一致好评。计划进一步编辑20期,通过白酒探源、名酒典故、白酒酿造、科学饮酒等专题进行编辑。通过公共媒体、专业报纸和杂志、各地酒协、各会员企业、各地酒展会、糖酒会、白酒经销系统投送宣传,以及通过教育部门在高校投放。
EC作为食品安全指标,必须加快研究进程,必要时可先建立白酒行业标准,提高白酒产品的安全性。
⑶年份酒的鉴别技术:研究时间2年。
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推广项目(只收取系统修改所产生的研发费用)
⑶ 农药残留研究 研究时间3年
“中国白酒3C计划”参加的名酒企业同协会共同承担白酒知识科普宣传册的出版工作,协助协会做好《中国白酒与文化》的拍摄工作。科普宣传册每一期主题内容由各个企业提供相关资料,每一期各企业可以根据主题编辑与企业相关的内容,从而确保每期都有参与企业的文化、产品等相关资料。宣传册内容由中国酒业协会白酒科普知识编辑组负责审稿和出版,国家工信部,商务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为指导单位。每期10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