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在人们的意识中白酒是没有什么科技含量的;二是基于白酒产业的特殊性,影响着从业者的信心。这两个因素严重阻碍了白酒的报奖。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基于白酒本身的科学技术研究并没有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经历的原因。”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基于风味导向的固态发酵白酒生产新技术及应用”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江南大学教授徐岩告诉《华夏酒报》记者。
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由江南大学、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基于风味导向的固态发酵白酒生产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通用项目)。
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白酒终于站上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领奖台,再次与导弹、卫星、核武器等事业的研究人,与“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大样本恒星演化与特殊恒星的形成”等成果一同获奖。
这一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天北京天气格外明朗,天很蓝,无风,阳光照在身上很温暖。一个多小时候后,徐岩走出人民大会堂会场,激动地告诉《华夏酒报》记者,“会开得很振奋,过程简洁,场面宏大感人。感触最深的一点,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不论对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建立,还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都需要创新。”
中国微生物学先驱陈騊声形容它,“如果有谁能把白酒的微生物研究透了,他能拿诺贝尔奖。”
这句话没有错,但是真要研究出成果应用于生产并发挥巨大的作用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且要解释清楚白酒的科技性并让人信服更是难上加难。
徐岩介绍评选过程有专家提问。他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江南大学做过实验,一滴白酒中含有1000多种微量成分,但这些成分只占到总量的2%左右,这在世界发酵食品中都很难见到。不仅要找到这些微量与极微量成分,还要判定哪些成分是有益于风味品质的,哪些是无用或有害的。通过微量成分找到产生这种成分的微生物,通过控制群体微生物让整个过程向着可控的方向发展。”
徐岩的回答让不甚了解酒是有科技含量的科学家们认同了酒行业是一个科技产业,这是白酒科技在中国顶级学术圈的一次推广,中国白酒第一次打动了科技界。
还有一个原因导致了人们认为酒没有科技含量,那就是进入门槛低。对于“酿酒容易,酿好酒难”大家只解读了前半句。徐岩解释到,“对于酿酒而言,看得见的是简单的操作过程,看不见的是复杂的化学反应。”
“让行业的每一个从业者都成为科技工作者。”
而白酒要国际化首先要做的也是构建国际化的话语体系。
文化需要技术的支持,技术需要用大众读得懂的语言去解读,这就是营销专家、北京海纳方舟机构总经理吕咸逊说所的从技术到知识到文化的逻辑,离开技术去谈文化就是空谈。
“起初葡萄酒也是这样的描述语言,在之后的发展中专业语言被翻译成消费者语言。目前,我们正在做这样的事情。从消费者语言中的质量评价体系倒推回来,对应酒的化学本质。建立中国白酒的风味轮,将白酒风味拆散再组合起来。例如,有各种香气,如花香、水果香……消费者在品尝酒以后选择对应的香气种类,在此基础上,进行香气的组合分析。”
二十多年前徐岩曾先后在日本、美国从事学习研究工作,他清楚其他国家的做法并研究了适合中国本土的方式。他认为,如果要适应新的发展,白酒需要低度化,多样化,国际化。他例举了澳洲葡萄酒和日本清酒的例子。
“澳洲葡萄酒为什么能迅速在新世界葡萄酒中立足?本身澳洲的生态好,葡萄酒也做得不错,但是一边面对新世界的竞争,一边面对旧世界的竞争,作为起步较晚的澳洲葡萄酒来说想要进入主流社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大家出资建了一个澳大利亚葡萄酒研究所,建时的定位就比较高,研究所聚集了世界上葡萄酒研究最强的专家,对澳洲葡萄从品种到发酵等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国际上大量发表文章,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它的方式完全是科技带动,从而使澳洲葡萄酒在世界葡萄酒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构建白酒国际化的话语体系,首先让别人知道你生产的是什么样的东西,自己能够说清楚你这是什么东西,而且一定要用科学化而不是经验化的语言让人家感觉到这个过程。这是个复杂的系统。”